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

平均成本法,真係賺梗??

自從強積金在2000年底推出以后,尽管香港人對此褒貶不一,但理財意識卻因而顯著提高。現時不少人也有透過基金儲蓄計劃,為自己未來的財務所需作打算。基金儲蓄計劃最大特點,是利用平均成本法,每月以相同金額買入基金,因此當基金價格下跌時,可以買入更多基金單位,相反基金升至高位時,就買入較少單位。這機制避免犯上「高買低賣」的錯誤,但有一個弱點,就是「只買不沽」。

平均成本法缺點只買不沽


這個弱點在過去一年的熊市下表露無遺。自從2003年起環球股市表現突出,升勢一直持續至去年底。在這大牛市期間,月供基金可獲理想的回報。可是它「只買不沽」的機制,就令投資者未能在去年把握高位沽貨機會,結果面對着08年的大跌市,蒸發了不少回報。


一個名為價值平均法(Value Averaging)的投資策略,筆者認為此策略可彌補平均成本法的不足。平均成本法無論市况好壞,也是定時買入相同金額的基金。價值平均法則首先把現時基金儲蓄戶口價值,與目標儲蓄金額作比較,然后才決定買入多少基金。


價值平均法具沽出機制


在第二個供款期的時候,目標儲蓄金額為105000元(因為第一期供款50000元目標增長10%,加上新供款50000元),由於第一期投入的50000元,因基金價格由10元下跌至8元而貶值至40000元,故需要增持8125個基金單位(即65000元)才能達到105000元這目標。


當第三個供款期,基金價格跌至5元時,更需要增持19975個單位,才能達到165500的目標儲蓄金額。踏入第四個供款期,基金價格回升至8元時,基金的總值升至264800元,超過目標儲蓄金額232050元。在這情况下,需要沽出32750元的基金,令基金總值回落至目標儲蓄水平。從此可見,價值平均法具在沽出機制,這可在高位時沽出基金,以鎖定利潤。


價值平均法每期供款不同


不過價值平均法有一問題是,它在每個供款期所投入的金額也不同,一般的基金儲蓄計劃未必可做到。為了解決這問題,東驥研究部把平均成本法及價值平均法結合,方法是開始時先用平均成本法,定時定額買入基金,然后把基金總值與目標儲蓄金額比較,若基金總值連續三個月高於目標儲蓄金額,就把基金套現一半(即轉入貨幣基金)。當股市回落,基金總值連續三個月低於目標儲蓄時,則再全數買回股票基金。